本规划是根据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开展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编制工作要求,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省委、市委市政府杭绍甬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及高水平交通强市建设要求进行编制,从2019年6月起,历时两年多,完成《绍兴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规划》起草过程
(一)启动报告编制
2019年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并召开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征求发改、自然资源、邮政、轨道集团等市级部门意见,并布置市级部门开展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在广泛征求各部门意见基础上,印发《绍兴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50年)编制工作方案》(绍综交办〔2019〕3号),成立规划编写组和工作专班,确定规划体系为1个总规划和4个专项规划(铁路规划、轨道交通规划、通用航空规划、内河航道规划),重点突出“铁轨公水空管邮枢廊”九大要素。
(二)组织《规划》评审
《规划》编制过程中,就审批和主要内容与省级部门进行了多次汇报。并召集各区、县(市)及市级有关部门召开《规划》专家评审会,由省、市和杭州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规划》通过评审并形成专家组意见。会后根据专家组和参会部门意见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规划》(报批稿)。
(三)加快《规划》报批
2021年省委省政府印发《浙江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浙委发〔2021〕28号),针对省规划中的新变化对我市规划进行调整,并就我市规划中的铁路、轨道交通等内容与发改、轨道集团等部门做了进一步对接。
二、《规划》主要内容
(一)主要目标
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水平交通强市。形成多元立体、无缝衔接的基础设施体系和便捷舒适、协同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建设融杭联甬接沪枢纽城市,推动形成“杭州-绍兴”联合枢纽格局,将绍兴打造为辐射长三角的“杭州-绍兴”亚太重要国际门户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全国1123出行交通圈”(绍兴核心区1小时全覆盖、杭州都市圈1小时通勤、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航空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亚太地区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高水平交通强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高水平运输服务能力、交通产业创新能力、交通运输行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为交通强市建设形成强有力的保障。
(二)主要任务
《规划》总投资约5991亿元。其中,铁路243亿元、轨道交通2486亿元、公路2698亿元、水运277亿元、航空11亿元、枢纽场站120亿元、油气管道141亿元、邮政8亿元、城乡绿道7亿元。任务重点聚焦综合运输通道、综合交通枢纽、综合交通网络、综合交通体系等四个方面:
一是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全方位对接国家和省级大通道,构建完善绍兴市“两横两纵两联结”的综合立体交通通道,实现内外联动,对外连接四大都市区,接轨大上海,融入大战略,对内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带动区域发展,提高共享水平,强化市区首位度,促进一体化融合发展。深度落实融杭联甬接沪战略,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引领融杭联甬接沪。强化融杭复式通道,以柯桥和诸暨为桥头堡,加快推动绍兴融入杭州都市区,在开放融入中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城市发展战略地位,推动实现“杭州—绍兴”联合枢纽;扩容联甬快速通道,以上虞、嵊州-新昌、滨海新区为桥头堡,发挥海河联运优势,构建杭绍甬舟物流大通道,对接融入宁波舟山港全球航运体;增设接沪快速通道,突出跨湾交通体系建设,高起点参与构建环杭州湾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实现从接轨上海向服务上海转变,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实现与长三角城市协同发展。
二是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融入国家级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借势国家大通道高铁网络化趋势,实现高铁通道“一干多支”网路及衔接体系;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交通时空圈,带动绍兴积极参与长三角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助力推进城际铁路网路化、快速化和公交化发展;借力周边重大设施提升绍兴枢纽地位,一方面共享周边重要航空和海港枢纽,依托战略发展平台主动承担部分职能,推动绍兴成为国际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整合杭绍地区高铁枢纽布局,提升绍兴北站为杭州都市区五大核心高铁枢纽之一,强化枢纽间多层次、多方式、多角度的联系,促进杭绍枢纽一体化。
依托铁路、干线公路、城际轨道站场布局和重要客货流走廊的判断,构建“2+6+N”的客运枢纽布局和“1+5+N”综合货运枢纽布局。
三是综合交通网络布局。高速铁路及普速铁路干线网形成“井”字形主骨架,都市圈城际及市域铁路网形成“一环多连”网络布局;加快建设多制共营、杭绍甬一体的轨道交通网,促进轨道交通“多网融合”;形成市域“五横四纵五联”高速公路网布局,形成“八横五纵两联”的国省道路网框架,建成具有绍兴特色的高水平“四好农村路”,形成“六横八纵”快速路网;打造绍兴港“一港、七区、十五大重要公用作业区、十三大旅游客运码头、四个游艇基地”的整体布局,构建“两河三江六线多联”的航道网格局;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紧密的通用机场网络;打造石油天然气管网枢纽;完善全市快递空间支撑体系;形成“两纵四横”的网络型绿道结构。
四是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1)提升综合交通网络运行效率。完善多层次交通网络布局,优化城市主城区骨干道路系统,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整体布局。(2)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智慧化。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以“数据链”为主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的数字化。(3)建设生态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布局线路和枢纽设施,加强交通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加强港口资源整合,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建、管、养、运并重。(4)构建完善可靠的安全保障网。树立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基础设施标准化、预防性、精细化、规范化养护,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推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行业应急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5)拓展交通新技术新业态新空间。探索应用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物流基地智能化改造行动,探索建立三维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地下空间控制性规划体系。
着眼于绍兴作为辐射长三角的“杭州—绍兴”亚太重要国际门户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综合交通全行业、全要素,重点实施“1017工程”,具体为近期“10大百亿工程”、中远期“17大综合交通工程”。
(三)保障措施
《规划》明确了四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强化党的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区域一体、军民融合的工作机制,推动各类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协同建设。二是注重统筹协调,保障规划实施。深化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强化交通部门对“铁轨公水空管邮枢廊”综合交通九要素的整体统筹,整合综合交通运输资源,协调综合交通运输运营管理。三是加强要素保障,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市级重大交通项目储备库,做好与“三条控制线”的衔接,加强资金保障,积极争取投资补助支持政策,落实投融资政策,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落实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制度。坚持“保护优先、避让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原则,加强对沿线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