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制定背景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汽车制造、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产业链条长、科技密度高、带动作用强、发展前景广。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支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等活动。
为加快我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自动驾驶技术与交通管理、智慧交通以及智慧城市深度融合,保障道路交通安全,鼓励企业在亚运会场馆、未来社区、交通枢纽和智慧快速路等场景开展应用,构建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体系,市交通运输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和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联合编制《绍兴市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二、主要内容
《实施细则》包括适用范围和定义、组织管理、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主体、驾驶人及车辆、道路测试申请、高速公路测试申请、远程测试申请、示范应用申请、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附件等共十个部分。《实施细则》立足产业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兼顾技术创新与风险管控、产业发展与公共安全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适用范围和定义。明确在绍兴市范围内进行智能网联车辆相关科研、定型试验,需要临时开展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的主体均应遵守本实施细则,对道路测试、示范应用、模拟仿真测试平台及封闭道路(测试区)进行定义,明确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的范围为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和指定区域范围。
(二)组织管理。说明应成立绍兴市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联席工作小组,以及联席工作小组主要职责,需组织专家委员会对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申请事项进行论证评估,并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协助联席工作小组对绍兴市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进行管理。
(三)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主体、驾驶人及车辆。说明测试与示范应用主体应满足的要求,主要包括单位性质、业务范畴、事故赔偿能力、测试评价规程、远程监控能力、日常监管、事件分析能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运营服务能力等。说明驾驶人应满足的要求,主要包括合同关系、驾驶经验、无违章记录和违法记录、上岗培训、应急处置能力及接管能力等。明确智能网联车辆应满足的要求,主要包括安全检验、驾驶模式、数据记录以及车载监管等。
(四)道路测试申请。要求测试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应由第三方机构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进行测试。联席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受理、审核道路测试申请,确认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安全性自我声明。明确测试申请流程和异地互认原则,对增加测试车辆的申请流程进行简化。
(五)高速公路测试申请。明确高速公路测试的要求,除满足道路测试的基本要求外,测试主体还应以自动驾驶模式在开放道路上进行不少于10000公里的道路测试,且高速公路测试驾驶人应在高速公路场景下完成不少于10小时的实车操作训练。
(六)远程测试申请。明确远程测试的要求,除满足道路测试的基本要求外,测试主体还应以自动驾驶模式在开放道路上进行不少于20000公里的道路测试,且驾驶员应完成50小时以上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辆远程控制操作。
(七)示范应用申请。要求示范应用主体在进行示范应用前应以自动驾驶模式进行不少于240小时或1000公里的道路测试,在测试期间无交通违法行为且未发生道路测试车辆方承担责任的交通事故。
(八)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说明联席工作小组各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和工作机制;明确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过程中应遵守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据安全性自我声明开展相关工作。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主体及第三方机构应定期报送测试情况和报告。对终止测试与示范应用的情况进行说明。
(九)交通违法与事故处理。明确在道路测试、示范应用期间发生交通违法行为,应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行处理。道路测试、示范应用主体应如实上报交通事故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将相关材料上报联席工作小组。
(十)附件。附件1为实施细则的术语定义,主要包括智能网联车辆、自动驾驶、创新设计自动驾驶车型、智能网联车辆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设计运行范围和设计运行条件等。附件2为智能网联车辆自动驾驶功能通用检测项目,主要包括交通信号识别及响应、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与障碍物识别及响应、行人及非机动车识别及响应、周边车辆行驶状态识别及响应、动态驾驶任务干预及接管、风险减缓策略及最小风险状态、自动紧急避险、车辆定位等。附件3和附件4分别为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安全性自我声明模板。
三、实施时间
本《绍兴市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四、解读机关、解读人及联系方式
解读机关:绍兴市交通运输局。
解 读 人:郭忠芳,叶秋红;联系电话:0575-85726229。